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移动版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2:这些话让我们丢掉浮躁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2:这些话让我们丢掉浮躁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里面说: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群居,守口;独处,防心。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中说: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嚯,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弘一法师在《改习惯》中提醒我们:吾人之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

  弘一法师讲解解释贪爱:“贪爱是饿鬼道之业因,愚痴是畜生道之业因。”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写到: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弘一法师的《格言别录》里面有一副对联: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弘一法师说: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里面说: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2:这些话让我们丢掉浮躁

  比较赞同弘一法师的观点: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弘一法师在《说佛》里面说过: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弘一法师说过:出家人的生活在人们看来都是相对清苦的,但对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们并不会认为苦,而是把苦当成乐,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弘一法师说:佛法从缘起论的观点来看,认为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际是在害己。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损人利己。

  弘一法师说:用功夫要如猫捕鼠,如鸡孵卵,如滴水穿石、钻木取火,乃能成就。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里面说过: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弘一法师同样在《格言别录》里面谈到:古时有贤人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里劝诫我们说: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弘一法师教诲我们:“嗔是三毒之根,烦恼起于嗔心,起了嗔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

  弘一法师说过: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弘一法师在讲解佛遗教经的时候曾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弘一法师说:“‘色、声、香、味、触’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法’,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著,一爱一执著,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

  弘一法师说:“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

  弘一法师引导大众:“如果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修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问题。黄泉路上无老少,人人都应警惕,有充分准备,临时就不会慌张。平时要作工夫,这一天到来就能派上用场。”

  弘一法师曾说过:“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

  弘一法师讲随缘而变:“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

  扩展阅读:如何对待不喜欢的人?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