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尧舜禹的历史解读

时间:2018-03-15 10:20来源:www.beihaiting.com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炎黄时代也不过是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之后华夏部落联盟继续发展,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大约经过了少昊(史称青阳氏,黄帝长子)、颛顼(音专虚,zhuān xū。史称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喾(音帝酷,dk,姬姓,名俊,一作夋),个人感觉这些华夏

  炎黄时代也不过是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之后华夏部落联盟继续发展,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大约经过了少昊(史称青阳氏,黄帝长子)、颛顼(音专虚,zhuān xū。史称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喾(音帝酷,dìkù,姬姓,名俊,一作夋)等几代人,个人感觉这些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人数应该更多些,然后就发展到尧舜禹时期。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在《荀子·正论》就说过:“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关于尧舜禹以及先古圣人们的的故事或传说,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前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希望社会得到发展文明得以提升,让那段野蛮血腥的原始社会权力斗争的历史远离我们这些肉眼凡胎的视野。

  据顾颉刚考证,禹这个名字是西周出现的,尧舜是春秋出现的,炎黄是战国出现的,伏羲盘古是汉朝出现的。

  一、尧

  尧,约公元前2377年~约公元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勋。他父亲是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母亲叫庆都,是伊耆侯(《史记》作“陈锋氏女”)的女儿。出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唐县),是一个著名的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

  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中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

  《史记 五帝本纪》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敬授民时。”

  尧的政治中心先是在太原,然后又迁到了山东新泰一带。尧死后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 。周长富先生在《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尧应该生活于铜石并用的龙山文化时期,使用的日常器具以精美的黑陶为主。当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部落奴隶的出现,开始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于是文献上记载尧发明了酿酒,个人感觉应该说他那个时代出现了酿酒技术。他整天有要事要做,哪有闲工夫研究酿酒。尧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舜禹的历史解读-龙山文化黑陶

  现在我们从历史零星的记载中,看看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史记 五帝本纪》载:“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远古帝系的内容,大多也是查无实据。无法从历史遗迹上得到实在具体的考古依据。比如这里,尧是黄帝的玄孙,是帝喾(黄帝孙,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弟弟,帝尧的堂叔祖就是颛顼,也是五帝之一。从黄帝到尧,这一世系的的传说,不过是后人利用宗法观念,来证明获取权力的合法性。其实稍稍动动脑子,就能明白。比如,那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禅让,都是黄帝一脉的子孙斗来斗去,看起来就是一部兄弟倪墙的闹剧。真要当真了,实在是太对不起我们的智商。

  上文的“不善”,并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原因,是健康原因?是人格修养?还是领导能力?我们无从知晓。反正是他从自己亲哥哥手里获得了权力。

  尧舜之时,赶上了大洪水时代。关于大洪水,世界各主要文明系列的传说都有(甲骨文昔字,就是上面一个日,下面是川流“巛”的横写。代表波涛汹涌的洪水,表示洪水滔天,除天上的太阳、地上洪水,不见他物。),因此历史上应该曾经存在过这段灾荒时代。尧任用鲧治理泛滥的洪水,鲧治水不力,舜就杀了鲧。

  《史记 五帝本纪》载:“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左传·昭公七年》又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

  因治水不利,应该不至于被杀,那么鲧究竟是因为什么被杀的呢?

  《史记 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第一点、鲧背景非常强大。而且是夏部落的酋长,本身也是个大Boss。

  第二点、鲧带领庞大的人群修河,本身必然意味着拥有权力威望,而且掌握着庞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有这三样,尧舜能睡得好觉?

  《韩非子 外储说》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能够在领导面前直接跟领导对着干,按照鲧的身份地位,绝对不可能是一时脑残意气用事,而是有备而来。

  第三点、鲧人望高到动摇了舜的地位。

  《史记 五帝本纪》说“舜归而言于帝”,请“杀鲧于羽山”。

  这里可以看出,舜作为尧的女婿和可能的继任者,都感觉到了危险,要杀鲧而后快。

  尧还通过武力方式巩固了自己的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

  《墨子 节用》“古者尧之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尚书 尧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共工是尧的大臣,这是对尧持赞赏态度的儒家说的

  《韩非子 外储说》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吕氏春秋·召类篇》:“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史记 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通过战争,尧把共工(炎帝魁隗氏五世孙祝融之子,共工一词也是“水正”部落首领的统称)流放到幽陵,然后又在幽州杀掉他。流放驩兜(音欢兜,huān dōu。驩兜部落酋长,苗族祖先)至崇山(今湖南省张家界市)。在丹水之浦打败并强迫三苗(部落名,九黎部落的后裔分支之一)迁徙到三危山。这些有危险,而又有实力的政治对手,在他的计划和指挥下,一一都被拿下。

  《史记 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

  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尧每五年一次东西南北四处游山玩水,大摇大摆到处耀武扬威。即便在他不出门的四年中,各部落的首领必须到他跟前作述职报告。这是何等威风!现在尧享受着最高权力带给自己的无限荣光和惬意生活。难道他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么?尧应该不像传说中禅让天下的先古圣人,因为他没有那么无私。

  《史记 五帝本纪》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史记 五帝本纪》里面记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山海经 海内西经》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第一句话,说明尧是反对儿子丹朱接替自己的,但是后面又隐约指出,并参考山海经里面的说法,丹朱明明是当了一段时间的盟主的。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尧曾今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朱丹,但是朱丹不争气,位置被舜夺了。这里也可以看出,尧也犯了一个错误,一个致命的错误---选错了接班人。

  二、舜

  舜,姚姓,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姚墟(今河南濮阳)。他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政治中心在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舜非常可能是个草根(《史记 五帝本纪》“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史记 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史记 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这些描述都表明,舜是个苦孩子,很小就死了娘,他爹是一个瞎子,名字就叫瞽叟(瞎老头儿)。也是个浑蛋,几次三番想杀掉自己的骨肉。后来又再婚娶了个小老婆,又给舜生了一个弟弟名字叫象,于是就不管舜的死活了,任由后娘虐待他。舜隐忍着,努力着,默默等待着机会。

  《史记 五帝本纪》“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

  《史记 五帝本纪》“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史记 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

  如果别人恨你入骨,时时想置你于死地,并付诸行动,而你却真心相待,最合理的解释,要么是你迂腐幼稚,要么阴险虚伪。前者如东郭先生,后者如越王勾践。舜无疑属于后者。舜用这种表面上的仁义,赢得了众人及尧的好感。还娶到了两个背景强大的老婆,平步青云,顺利进入了部落联盟的高层。

  《史记 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史记 五帝本纪》“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

  舜在成年之后,已经有独立生活能力,为什么还要继续跟那一家子人渣混在一起呢,实际上他是在享受用别人的阴暗,来反衬他的光明和伟大。即便在他得到了部落联盟世纪的控制权之后,他仍需要给世人维持一个好领导好儿子好哥哥的形象,因为他自己清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稳固自己的地位。接下来他要排除那些有实力的异己。

  《史记 夏本纪》“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史记 夏本纪》“(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

  《史记 五帝本纪》“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

  在他真正上位之前,无论是舜在尧面前诋毁鲧,借刀杀人,还是他亲手杀了鲧,鲧的死,他都脱不了干系。应该是由于鲧的死,尧和舜犯了众怒,于是便让鲧的儿子与禹继续担任治水这个可以控制巨大人力物力的职位。其他的潜在对手好像都没有夏部落的实力,借尧之手都被他成功解决掉了。他的第一步获得了巨大成功。

  《广弘明集》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竹书纪年》“舜囚尧,……使(其子)不与父相见。”

  《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

  《史记 五帝本纪》“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接下来。在尧年纪大了以后,舜就架空了他。在他实际行使部落联盟领导权的过程中,将尧秘密拘禁起来,断绝了尧与现实政治生活的联系。舜为了迫使尧让出最高权力,他甚至以不让尧见到自己儿子丹朱来要挟他。等到尧死翘翘后,舜还假意虚伪的将部落联盟领导权退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他最终还是成功得到了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

  《史记 五帝本纪》“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史记 五帝本纪》“舜宾於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

  《史记 五帝本纪》“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穀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

  《史记 五帝本纪》“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

  他上位后,安排亲信掌握重要的部门,进一步巩固了个人的政治地位。现在他终于功德圆满,得到了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他的晚景很凄凉。他在最后的政治角逐中,败给了自己的政治对手---禹。失败后亡命天涯,妻死子散。

  《史记 五帝本纪》“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

  《列女传·有虞二妃》:“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

  《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

  舜南巡途中,死在了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湖南一带,过于伤心,悲痛之余抱着竹子,放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斑痕,后代人叫做“斑竹”,或者“湘妃竹”。她们两姊妹不愿苟活于人世,便相继投湘水自杀了。

  舜南巡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第一,几千年前的苍梧之地,属于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既没有知名的经济、文化中心需要视察,也没有强邻劲敌需要防卫,早已交出了权力的舜,南巡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舜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与苍梧相距数千里,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即使是每天以七十里的速度径直行走,也需几年时间才有一个来回。然而,舜当时已经将近百岁的高龄,即使他有心视察,但身体条件不一定允许。

  第三,假设舜还是以高龄远行,为什么不带妻室儿女?既然决定不带家眷,娥皇、女英又为什么哭哭啼啼,赶到湘江,最后投水自尽?

  因此,台湾的柏杨先生得出的结论是:舜之所以高龄远行,有不得已的苦衷,要么是武装押送,不得不往;要么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两者必居其一。

  六、禹

  想想看,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岳父杀了,自己首先要从顶头上司那里得到权力继承资格,并成功获得了最高权力,最后还成功地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你说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尧舜禹的历史解读-大禹治水图

  《史记 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越绝书》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海”。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其父名鲧,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生于安邑(今山西夏县)。是上古夏后氏部落首领,一段时间内政治中心是阳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历史上非常有可能有禹其人其事。

  根据历史记载,历史上禹的污点很少,除了不知道是因为政治因素需要,还是公报私仇,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放逐了舜。历史上的诸多记载都是关于他的功绩的。

  《史记 夏本纪》:尧崩,帝舜问四嶽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史记 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

  《吕氏春秋》:“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遂公盨(音虚,xǔ,用来盛黍稷的礼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乃差地设征”

  《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这可以看作是,他工作勤勉,顾不上个人家庭。当然也可以视作,因为他父亲的被杀,害怕受到株连,韬光养晦,暗暗积攒实力。最终禹治水成功,获得了部落联盟各方面的认可。

  他的功绩不是开疆拓土,除了使用疏导法治理的泛滥的洪水,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国土资源考察。

  《史记 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史记 夏本纪》“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史记 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史记》“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尚书》“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后世腐儒诟病禹的一个地方,在于启最终接替了他的职位。而且是以一种暴力的手段实现的。

  《史记 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而《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可见,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没有惺惺作态的假意推诿,而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所谓“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第一人。

  关于夏朝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史学界目前尚有争议。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已经出土的所有甲骨文中,与“夏”相关内容都是周人的回忆,与商相关甲骨文中。据传商汤(商朝开国君主)680余片甲骨文中,竟然也没有一片歌颂商汤推翻夏朝的丰功伟绩的只言片语。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经过最新高科技考古设备检测,其中包括商朝之前的部分。而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至少3700年)也不足以证明一个大一统的强大的夏朝存在。个人感觉所谓的夏朝非常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城邦制的军事酋长国,根本没有强大的政治辐射力。

  历史是否正确,不需要人们去塑造,也根本没有必要。实际上,国人研究远古历史,是为了塑造或强化族群认同。用于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多民族复合体,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考证历史真相,供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让我们的民族更文明,更发展,融入到世界民族之林。论证尧舜禹时代所谓禅让制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希望还原历史真相!或许还有利于人们更清楚的了解人性中的恶,用更健全更科学的制度,扼制人性的恶,防止野蛮血腥不再重演。

  扩展阅读: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