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孙奇逢家规家训摘编

时间:2020-09-20 15:50来源:未知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孙奇逢家规家训摘编 孙奇逢一生笃行孝友、安贫乐道、坚贞不屈、勤学不辍的种种优秀品格,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迪。其留下的《孝友堂家规》一书,以其经典的内容、深刻的含义,不但深深影响了孙氏后人,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一、治家勿轻视 不要轻视治家 问:

  孙奇逢家规家训摘编

  孙奇逢一生笃行孝友、安贫乐道、坚贞不屈、勤学不辍的种种优秀品格,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迪。其留下的《孝友堂家规》一书,以其经典的内容、深刻的含义,不但深深影响了孙氏后人,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一、治家勿轻视

  不要轻视治家

  问:齐家①之难,难于治国平天下。家迩天下远,家亲天下疏,何以难?曰:正惟迩则情易辟②,正惟亲则法难用。夫家之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反此则父子相伤,夫妻反目,兄弟阋墙③。从来均平天下之人,每于此多动心忍性。盖法制所不能束,禁令所不能施,以此思难,难可知矣。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注释】

  ①齐:整治。

  ②辟:不实在,偏颇。

  ③阋墙:指兄弟争吵、争斗,不和睦。

  【译文】

  有人问:整治家庭的难度,比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还要难。家庭近而天下远,家庭亲而天下疏,为什么治家反而难些呢?我说:正因为近,感情就容易有所偏颇;正因为亲,法制就难以运用。家庭能整治好的根源,对父亲来说要慈祥,对儿子来说要孝顺,对兄长来说要友善,对弟弟来说要恭敬,对丈夫来说要健康,对妇女来说要柔顺。与此相反就会父与子互相伤害,夫妻间反目成仇,兄弟间不能和睦。自古以来平定过天下的人,每每到这时也只好心绪波动,忍着性子。因为法律制度很难约束,禁令不能施行,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难”字,其难度就可以知道了。

  治家必须立本

  居家之道,须先办一副忠实心,贯彻内外上下,然后总计一家标本缓急之情形,而次第出之,本源澄澈,即有淤流,不难疏导。患在不立本而骛①末,浊其源而冀流之清也。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骛:追求。

  【译文】

  治理家庭,必须先准备一副忠实的心肠,并在家庭内外、上下得到充分体现,然后将全家的枝节和根本的情形,缓办或急办的事情总计起来,再一个一个地列出来,这样事物产生的根源清彻透明,即使有淤塞的地方,也不难疏导。令人担心的是不立下根本却追求末梢,浑浊了源头却希望水流清澈。

  家规十八则

  安贫以存士节,寡营以养廉耻,洁室以妥先灵,斋躬以承祭祀,既翕①以协兄弟,好合以乐妻孥②,择德以结婚姻,敦睦以联宗党,隆师以教子孙,勿欺以交朋友,正色以对贤豪,含洪③以容横逆,守分以远衅隙,谨言以杜风波,暗修以淡声闻,好古以择趋避,克勤以绝耽乐之蠹④己,克俭以辨饥渴之害心⑤。

  ——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家规十八则》

  【注释】

  ①翕:本义是闭合、收拢,引申为和顺的意思。

  ②妻孥:妻子和儿女。

  ③含洪:犹含弘,意指包容厚博。

  ④蠹(dù):蛀蚀,伤害。

  ⑤饥渴之害心:饥饿和干渴对心灵的妨害,典出《孟子·尽心上》:“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穷困之时要安守本分,以保存士大夫的高尚节操;减少欲望谋求,以养成廉洁与知耻之心;用安静清洁的屋子妥善安放先人的灵牌;祭祀前要整洁身心;兄弟之间要和睦,凡事同心协力地去做;和妻子儿女在一起要和和乐乐;选择有品德的人结成婚姻;用厚道和睦的态度联系族人与乡亲们;要请有高尚品德的老师教导子孙;交朋友不得欺诈;对待贤人豪杰要庄重严肃;要用宽宏的气量对待强暴不讲理的人;安守本分不接近纠纷争端;说话谨慎可杜绝纠纷乱子;暗自修行,淡薄声名;要学习古人圣贤智慧,使自己知道哪些要追求,哪些要避开;要勤劳,以杜绝耽于享乐损害自己;要节俭,来使自己看清饥饿和干渴对心灵的妨害。

孙奇逢家规家训摘编

  二、蒙养很重要

  端正启蒙教育是治家第一要事

  孩提知爱,稍长知敬,此性生之良也。知识开而习操其权,性失初矣。古人重蒙养正,以慎其习,使不漓①其性耳。今日孺子转盼②便皆长成,此日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为诸孺子父者,各勉之。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漓:薄,本作“醨”。

  ②转盼:转眼。

  【译文】

  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就知道热爱别人,稍微长大一些后知道尊敬别人,这是天生良善的本性。当他开始学习知识时就学习操练权术,其本性就失去了初始时的良善。古代的人重视在孩童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端正的品格,以使其习惯谨慎,不致削弱他的本性。现在这些小孩转眼之间便都长大成人了,如果现在不能正确地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等到那些不好的习惯成了本性,再开始考虑补救就晚了。端正启蒙教育,是关系到家庭盛衰的第一件事,作为各位小孩的父亲,一定要以此自勉。

  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

  尔等未离孩提,稍长之时,正在知爱知敬之日。吾家自高祖以来,忠厚开基,今孝友堂尚依依如新也。尔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爱其兄,大家和睦,敬听师言,行走语笑,各循规矩。程明道谓洒扫应对,皆精义入神之事,莫谓此等为细事也。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尔等勉之。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依依:茂盛的样子。

  ②程明道:即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

  ③精义入神:精研事物之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

  【译文】

  你们没有脱离孩童时代,处于逐渐成长的过程,正是懂得爱人、懂得尊重人的时候。我们家从高祖以来,以忠诚厚道创业,到现在孝友堂仍然像新设的一样。你们做兄长的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做弟弟的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大家和睦相处,恭听老师的教诲。走路、跑步、说话、谈笑,分别遵循各自的规矩。程颢说洒扫庭院、对答文章,都是精研微义以求神妙的事情,不要说这些都是小事。高尚的功业德行全靠孩提时的启蒙教育,自古以来的大学问家,都是在小时候就定下了一生的品德,你们要以此勉励自己啊。

孙奇逢家规家训摘编1

  三、为人有气度

  须有容人之意

  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颜子犯而不校,孟子三自反,此心翕聚处,不肯少动,方是真能有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译文】

  与人相处,必须有由我来容忍别人的气度,不必苛求被别人所容忍。颜回被别人侵犯而不计较,孟子每天数次自我反省,这种心思集中不轻易波动,才真正能够有容人之心。一句话不如自己的意,一件事稍微不顺自己的心,就对人施以严厉的声调、脸色,这是没有涵养、没有读过书的人会做出来的事。

  患难之中须自得

  风波之来,固自不幸,然要先论有愧无愧。如果无愧,何难坦衷当之。此等世界,骨脆胆薄,一日立脚不得。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孟浪①不可,一味愁闷,何济于事?患难有患难之道,自得二字,正在此时理会。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孟浪:放浪,轻率。

  【译文】

  患难的到来,固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是首先要看自己是有愧还是无愧。如果无愧,那么敞开胸怀去面对它又有什么难的呢?这个世界上,如果骨头太脆弱,胆子太小,那一天都站不住脚。要做个好男子,必须经受磨练。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轻率、放纵是不行的,一味地忧愁烦闷,对事情又有什么帮助呢?危险艰苦的处境中有度过危险艰苦处境的办法,“自得”这两个字,正好在这个时候加以理解。

  四、读书为明理

  读书是为了明道理做好人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道理不明,好人终做不成者,惰与傲之气未除也。洒扫应对,先儒谓所以折其傲与惰之念。盖傲惰除而心自虚,理自明,容色词气间,自无乖戾①舛错②,事父、从兄、交友,各有攸当③,岂不成个好人!日用循习,始终靡间,心志自是开豁,文采自是焕发,沃根深而枝叶自茂。尔等今日辨一虚心,实实务除其傲与惰之念,下学在是,上达在是,先后本末,一以贯之。不知者,只见为洒扫应对而已。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乖戾:抵触,不一致。今称急躁、易怒为性情乖戾。

  ②舛错:错乱,夹杂。

  ③攸当:恰当,得当。

  【译文】

  古代的人读书,取得科举登第还是第二位的事,完全是为了明白道理、做个好人。道理没能明白,好人最终没有做成的,是由于懒惰和傲慢的习气没有除掉。洒扫庭院,应和对答,过去的学问家认为这能挫掉一个人的傲慢和懒惰的想法。排除了傲慢与懒惰的习气,内心自然就会谦虚,道理自然就会明白,面容、脸色、词语、气势之间,自然就没有了急躁、易怒及错乱等表现。侍奉父母、顺从兄长、结交朋友,都能顺其性而处理得当,这样难道不会变成个好人吗!每天运用、反复练习,自始至终、从不间断,心胸自然就开阔,文采自然就焕发,肥沃的根扎得深,其枝叶自然就很茂盛。你们现在弄清楚虚心这件事,就是确实务必要戒除掉傲慢与懒惰的想法,向人家学习是这样,向上求进步也是这样,前前后后自始至终,一直坚持这一点。不知道的人,把这只看成是洒扫庭院、应和对答罢了。

  贤人胜过贵人

  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余谓童蒙时,便宜淡世俗浓华之念,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译文】

  士大夫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教诫子弟。子弟不能成为有才德的人,富贵给他更能促使他有恶行;子弟能够自立,贫贱更能坚固他的品节。我认为儿童时,便要淡漠世俗中华丽奢侈的念头,子弟中能成长出一位贤德之人,胜过成长出几位富贵之人。

孙奇逢家规家训摘编2

  五、做官应廉洁

  应以廉洁二字律己

  尔祖宰武城①,归里②之日,仍以馆谷③偿负斜,尔祖母尔父,俱不免于饥寒。闻者见者,莫不怜之。吾家沐阳公,以廉吏起家,尔祖能绳其武④,我辈俱得为清白吏子孙,较以金帛田宅遗后人者荣多矣!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宰武城:宰,邑宰,某一邑的长官;武城,县名,属山东省。宰武城指武城的长官。

  ②归里:里,家乡。归里即回老家。

  ③馆谷:居其馆,食其谷。原意指驻军就食,此处引申为塾师授徒的收入。

  ④绳武:绳,继承;武,足迹。继承祖先业迹。《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译文】

  你祖父曾任武城县的长官,任满回家乡的时候,仍然用学馆收入来偿还所负债务,你祖母、你父亲都不免受饥挨冻。听说和看见这些情形的人,没有不怜惜同情的。我们家的先祖沐阳公,以做廉洁的官吏起家,你祖父能够继承他的风范,我们也都成为了清白官吏的子孙,这比起那些以金银、田地、房屋留给后代的人来说光荣多了!

  知耻才能上进

  行已有耻,对无耻而言也;狷①者有所不为,对无所不为而言也。贤不贤之分,岂相远哉?夫无所不为,正是其无耻处。故孔孟每提一耻字,以激励人。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狷:拘谨,有所不为。《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做事情有羞耻心,是相对于没有廉耻心而言的;拘谨的人有些事情不敢去做,是相对于没有什么不敢去做而言的。贤良与不贤良的区别,难道相距很远吗?没有什么不敢去做,正是他不知羞耻的地方。因此孔子、孟子常常提及一个“耻”字,用来激励大家。

  六、知行要合一

  知而不行不算知

  尔等读书,须求识字。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余曰: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首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王汝止①讲良知心,谓不行不算知。有樵夫者,窃听已久,忽然有悟,歌曰:“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如樵夫者,乃所称识字者也。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王汝止:明泰州安丰场人。出身贫苦,师从王守仁。

  【译文】

  你们读书,必须求得认识字。有的人说:难道有读书却又不认识字的人吗?我说:读一个“孝”字,就要恪尽侍奉父母的道理;读一个“弟”字,就要恪尽服从兄长的道理。自从进入私塾念书时起,没有不认识这两个字的,但是有谁能在自己身上一一体现这两个字的含义,求得实在的东西用在自己的行动中呢?孩童时就开始学习知识,但到年老了还没有领悟到这个道理,即使他读的书再多,也只能说他是个不识字的人。明代思想家王汝止在讲授良知时候说,不用在行动中便不能算是知道了。有一个砍柴的人偷偷地听了很久,忽然有所领悟,作歌说:“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像这个砍柴的人,才是我所说的识字的人。

  处处皆学问

  学问须验之人伦事物之间,出入食息之际,试思尔等此番,何为而来,能无愧于所来之意,便是学问实际。诗文经史,皆于此中著落①;身心性命,皆由此中发皇②。省得此理,随时随处,皆有天则③,便无虚过之日。

  ——摘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释】

  ①著落:下落,归宿。

  ②发皇:启发,开扩。

  ③天则:自然的法则。

  【译文】

  学问必须在人伦、事物之间,以及与人交往、吃饭、呼吸之际进行验证、实践。试想你们这一次来到世上是为什么而来,能够对来这里的本意不感到惭愧,就是实际的学问。诗文经史,都在学问中得到归宿;身心性命,都在学问中受到启发。懂得了这个道理,随便在什么时候,随便在什么地方,都符合自然的法则,这样就不会虚度光阴了。

  扩展阅读:安格庄水库夜钓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