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汉字的形体历史(2)

时间:2020-06-30 21:29来源:未知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历史发展到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对金文进行了整理和改造,著有大篆15篇,通称《史籀篇》,以供识字之用,故大篆又称籀文。 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

  历史发展到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对金文进行了整理和改造,著有大篆15篇,通称《史籀篇》,以供识字之用,故大篆又称“籀文”。 “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较为完整且字数比较多的书迹之一。石鼓最早于唐代发现于陕西凤翔境内,为战国时秦国的刻石,石鼓共有10枚,高约60厘米,直径约30厘米,形像鼓而上细下粗,顶部微圆,每枚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500余字,内部主要记述了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文成为“猎碣”,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集大篆之大成,又开小篆之先河,被历代书家视为临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美誉。石鼓文的字形特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划内收,下行处逐步向下舒展,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到象形图画的痕迹,已经是完全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汉字的形体历史---猎碣 
图7猎碣

 汉字的形体历史---石鼓文 
图8石鼓文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灭六国后,由于疆域广大而有关国事的文书烦多,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亟待統一。乃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后人名之 “小篆”,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现存“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是泰山最早的刻石,他的书法是秦统一后标准的小篆字体,作者是秦相李斯。“泰山刻石”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封禅泰山时,为宣扬自己的功德而撰写的石刻文字,共144字;后半部分是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第一年(前209年)刻制,共78字。由于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破坏,现仅存十字,世称“泰山十字”。“泰山十字”为典型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下起汉隶之先,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鲁迅先生认为:“质而能壮,实为汉魏碑铭所从出也”。秦小篆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微修长,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给人端庄稳重的感觉。秦小篆在汉代还出现了一段繁荣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篆刻艺术上,汉印对秦篆进行了“品种改良”,改良之后篆书形体“方中有圆,外方内圆,转角圆转,弯笔圆屈”,显得典雅质朴。使篆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一直为后人所称赏。

汉字的形体历史---泰山石刻  
图9泰山十字

汉字的形体历史---汉印  
图10渭城令印

  最新考古发现表明,隶书源于先秦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政事繁多,为了记述起来方便快捷,由大篆发展演变而成。至秦代,在变大篆为小篆的同时,对战国时初创的隶书进一步整理后才发展成为“秦隶”。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秦始皇时期竹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生于公元前262年,死于公元前217年,活了45岁。喜从17岁从军到45岁死亡,参加过多次战斗,到过秦的几个郡县,最后亡于任上,他亲身经历了始皇亲政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睡虎地秦简书体虽然基本上仍是篆书结构,但含有较多的隶书笔意,且笔画带草。世人所称“汉隶”,其实是在秦朝程邈的对他之前的秦隶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整理加工。再经历代汉朝书吏的进一步修改简化。“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隶书是篆书的简捷写法。程邈,秦代下杜人,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整理改造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实际上才是隶書的成熟字体。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所谓八分隶书的显著特点乃是构形扁方,笔划已具有规律性的波势和挑法,左波右磔对比强烈,字形内敛而外张,构形部件稳定一致。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遒美、写法成熟,为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了。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至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于是后人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是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汉字符号化,是汉字真正意义上笔划时代的开始。隶书的形体特点包括: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曲折方圆,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

 汉字的形体历史---秦睡虎地隶书 
图11秦睡虎地隶书

 汉字的形体历史---汉隶书 
图片12隶书张迁碑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楷书起源于汉初应无争议,是否由王次仲首创值得怀疑。但楷书经由钟繇整理和改进,开创了楷书的新貌,并形成了一定的范式。是应该肯定的。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期魏国大臣,著名书法家。颍州长社(河南长葛)人,出身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钟繇的书法博采众长,他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我国书史之祖。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他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人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代表作品《宣示表》。到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使得楷书真正固定下来。后人因为一般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其形体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

 汉字的形体历史---钟繇  宣示表 
图13钟繇 宣示表

汉字的形体历史---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贴  
图14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贴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