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附庸风雅话国学

时间:2020-04-20 21:12来源:未知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附庸风雅话国学 自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睁开眼睛,增进对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了解,起初主要关注的是欧洲的科技与军事,本意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使自己的民族国家发展进步,摆脱屈辱、不再被动挨打。随着了解的深入,渐渐深入到哲学,政治,人文等方面,兼以政

  附庸风雅话国学

附庸风雅话国学

  自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睁开眼睛,增进对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了解,起初主要关注的是欧洲的科技与军事,本意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使自己的民族国家发展进步,摆脱屈辱、不再被动挨打。随着了解的深入,渐渐深入到哲学,政治,人文等方面,兼以政府的腐败以及国家的积贫积弱,开始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怀疑,甚至发展到摈弃的地步。学习借鉴西方渐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一部分学贯中西的文人学士,在深入研究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用西方的研究方法,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为区别于西方的文化,在他们中开始有“国学”的提法。“国学”就是中国文化的简称,其实在此之前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中学”即是国学最早的称谓。

  在“国学”研究的初创阶段,“清华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章炳麟、胡适,辜鸿铭等大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辜鸿铭和陈寅恪两位大师,辜鸿铭本身就具有英国的血统(其母为英国人),他出生并成长于海外,长期接受西方教育;陈寅恪先生辗转于欧美求学长达十四年,醉心于学术研究,他不慕名利,不追求学历,他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时,仅有一张高中毕业的文凭。由此可见,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有更深入也更直接的感受和体会。他们提倡国学的本意是通过“国学”的研究和传播,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使得国人不要丢掉祖先遗留下来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当时举国上下的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新生的新文化运动洪流相比,不免有缓和阶级矛盾的嫌疑。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国学”研究渐趋于衰落,建国后,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虽未中断但不再成为学术的主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学”研究的断代。时下的“国学热”,据胡道静先生讲,应起源于1993年,“这年8月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现状及成果”。这些学者把研究“国学”当作是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目的是有效的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一谈到“国学”,有一种倾向需要克服,认为“国学”于西方文化相比,无优势可言,或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古代中国留下来的繁体字和浩如烟海的典籍,更有人认为便是发展到后来被人曲解并被引入歧途的孔孟之道,是一种戕害人性的野蛮的道德说教,便不屑于学习研究。单就孔子的思想而言,大多人会联想到“三纲五常”和女性的小脚。其实“三纲五常”之说是南宋朱熹的首创,让女性缠足据说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发明。其实“国学”研究的范围不仅仅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科学技术,绘画,音乐,训诂学,他的范围要广大得多,一切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内容都应在“国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比如:文艺鉴赏,地方志,族谱家谱,方言学,文物古迹,金石刻碑等等方面。

  现、当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一味学习西方近现代,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一味盲目追求实现工业现代化,换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发展模式,已造成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仍,人心浮躁,物欲膨胀等等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应该说这是一条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死活同。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讲求“内省”与“躬行”,注重功利,注重感性认识,关注人生和社会,讲求人与社会及他人之关系和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该讲作为中国文化滥觞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讲求感悟与体验,体验之后躬身以行。我国的佛教也不同于其起源国----印度,中国佛教讲求:“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又如禅宗佛教“心为行役”的话,是希望众生摆脱外界的束缚,不要自己做自己的奴隶,做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大体来讲,西方文化以讲求理性为主要特征,以科学实验作为研究的手段,崇尚个性的展现与解放。她起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有根深蒂固的法制传统,尊重契约,社会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注重权利与义务。中世纪又受到基督教影响,崇尚自我牺牲精神。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中国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无谁优谁劣的区分。但是当代人类共同趋向的社会发展观,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问题的核心在于人自身内心的和谐。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期应该讲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1988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首都巴黎开会。面对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会议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近一段时间国外兴起的“汉学热”,个人意见本源于中国近三十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研究中国的目的,恐怕更多的关注于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寻求一些适合他们各自国家经济发展的秘诀,以期在他们本国富国强民。与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努力研究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崛起本无二致。所以,国外建几个孔子学院并不能作为中国文化将大行于世的标志,如果有那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韩国、新加坡以及日本的发展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隐形的遗产,其里面所蕴含的价值观、伦理观仍可以有机地融入现代社会中,并有助于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振奋民族精神,推进民族复兴。有一个很令国人汗颜的事实,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我国早已失传,而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大家一定还记得我国与韩国争夺端午节做为世界文化遗产所有权的事件,端午节明明起源于我国,但是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却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在新的形势之下,我们目前改革的目的,是想要寻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我们的“国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目的应更多的转移到立足于现有国情,在汲取古代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适应新的形势,有所开创生发,形成一种适合今后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共同和谐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新国学”。

  而 对于我们这些凡俗的人来讲,我们研究“国学”,本不奢望成为大师,也不想培养新的道学家,我们只想通过对“国学”的学习研究,在提高自己学识修养的同时,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使自己的生活更富有情趣。或许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我们的后辈子侄以积极的影响。他们也能继承这种优良的学风。做“国学”的研究,下面的几件事情需要注意:首先,学习和研究的关键在于培养兴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字可考历史的国度,语言文字在历史发展中变化很大,给后人理解古代典籍增加了很多困难,也使得许多人对我国典籍望而却步,好在前代的大儒、学者对古代的典籍大多进行了训诂校刊整理,使我们当代人阅读起来相对来讲困难已经小很多。阅读古籍应该有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会古籍的优美精当处,比如我国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代‘肉’字)。”是一首原始的猎歌,只用短短八个字便把从获取工具材料(竹)、狩猎工具(弹弓)的制作、发射弹丸,追逐捕获野兽的过程作了详细精彩的描述。并已显出我国文学注重对偶压韵等形式美的特点。慢慢培养兴趣,一步步积蓄经验学识根基,逐步提高。贪多求快,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事倍功半。其次,不要有功利的目的。只看过几部古书,便把自己想象成“国学大师”,实在是滑稽可笑。倘若只在自己心里这样想,大不了只是有一点虚妄,如果拿去交游光宠,以博取名利、地位,人品就出了问题。只会贻笑大方,误人误己。“国学”的学习研究讲求“内省”与“躬行”,是个艰苦的修习过程,须耐得住寂寞,远离繁华,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所最缺少的。再次,研究范围不宜过大过宽,宜做专门的深入研究。对于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国学”来讲,穷尽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以期在某一方面获得凤毛麟角的学问已属不易。四处撒网,妄图做博而精的学问,无疑于痴人说梦。到头来最多也只能是个博而杂的书口袋。“国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系统有一个特点,好比是一个精致的盘子,被一个个小格子分隔成不同的方面,你往一个格子里倒水,慢慢的所有的格子都会装满水,也就是国学中讲到的触类旁通,确切的讲,“国学”本是一个完美的系统,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与其在所有方面盲目的探索,不如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下功夫。章学诚讲“六经皆史”就应该有这方面的意思在,我们对文学感兴趣的普通人,往往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会增进历史,哲学的方面的学问,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再者,对于精美的文章以及充满哲理的格言警句,应该尽可能多的识记。一切文明的精华都最耐得起人回味。对于一本好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更能促进个人学识修养的提高。而越是随着学识修养的蓄积,越能发现“国学”的博大隽永,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使人乐此不疲,乐而忘返。最后,眼光不要仅局限于“国学”。古今中外经历史积淀下来的人类文明,都有可借鉴吸收之处。也只有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当中,学问才会更通透,更精深。坐井观天、妄自尊大,只会令人固步自封,一事无成。

  “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如何与自然相处,进而给我们的后代子侄以积极的影响,希望祖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能够继承下去,更美好的想法便是希望“国学”能通过我们和我们的后辈的不懈努力,能够发扬光大,适应新的形势,有所创新。胡适先生说过:“国故的研究,于教育上是有很大的需要。我们虽不能做创造者,我们亦当做运输人——这是我们的责任,这种人是不可少的。”

  部分观点参考:

  联合早报网《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胡道静先生的《国学大师论国学》

  扩展阅读:我的为师之道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