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北海孤亭和西江鹿氏

时间:2019-09-21 14:14来源:www.beihaiting.com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北海孤亭和西江鹿氏 ------- 关于定兴县西江村鹿氏家族的一些史料 造物很会弄人,使人的眼睛只能注视前方,对于眼下脚下的事物却往往忽略。作为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我们,因为对于本地历史的无知,往往对于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西江村鹿氏家族能沿袭 500 年不

  北海孤亭和西江鹿氏

  ------- 关于定兴县西江村鹿氏家族的一些史料

  造物很会弄人,使人的眼睛只能注视前方,对于眼下脚下的事物却往往忽略。作为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我们,因为对于本地历史的无知,往往对于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西江村鹿氏家族能沿袭 500 年不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历史人物、事件或古迹会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当时,并垂其影响于后人,并且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的。经过一番搜集,现在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江村鹿氏的史料,希望能帮助后人对于本地的历史有些许了解。

  一 关于西江鹿氏的起源

  定兴县鹿氏族谱上说,明初,西江鹿氏一世祖鹿荣,自小兴州徙居定兴之江村(今定兴县西江村)。对于民众的传统观念,都认为其祖先来自山西小兴州。近代学者考证,小兴州应为今河北省滦平县。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据《明太祖实录》和《明史》记载:由于明末连年战争,河北,河南两省,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废。出于为了恢复生产,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目的,明洪武年和永乐年间,的确曾大规模地从山西的部分地区移民至河北、北京一带。亦即《明史》所言“狭乡之民”迁至河北、北京地多人少的“宽乡”。使人口稠密地区“人无失业”,地广人稀的地区“地无遗利”。迁徙的地区共有七个州:太原、平阳 ( 今临汾市 ) 、泽州 ( 今晋城市的高平 ) 、潞州 ( 今长治市 ) 、辽州 ( 今晋中市的左权县 ) 、沁州 ( 今长治市的沁县 ) 、汾州 ( 今吕梁市的汾阳和晋中市的介休市一带 ) 。从以上州县可以看出,移民地点为晋中、南地区,是经济富饶,民居稠密的地方。以上七州,并无“兴州”。

  而陕西兴州,即今兴县。据《山西通志》记载:兴州是金、元时期的建制,明朝山西并无兴州名称,已经降州为县,改名为兴县,直至今日。明洪武二年 (1369 年 ) 始改兴州为兴县。改名的主要原因是,明初兴县已失去了边防军事重地和交通要道的地位,而且经过元末战乱,兴县人口仅有 7806 人,田赋来源还不及一个小县,其降州为县也就势在必然了。

  那么,历史上的小兴州又在哪里呢?许多史料证明,“小兴州”确有其地,然不在山西,而在今河北省承德市的滦平县。宋苏辙《古北道中》诗:“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常傍溪。仿佛梦中寻蜀道,兴州古谷凤州西。”,就对古代兴州的地貌进行了描绘。《钦定热河志》、康熙朝《畿辅通志》都对古代兴州有所记载。《方舆纪要》载:“城西为新营,口外三十五里为青沙岭,又五十四里即小兴州,其东即古北口。”《潜邱剳记》卷三载:“古北口外旧有小兴州、大兴州、宜兴、凤州等处。据《明史兵志》记载:在古北口外设大宁都司,辖大宁前、后、左、右、中五卫及会州卫、营州中护卫 、兴州中护卫。当时的小兴州在大宁都司的管辖范围。《明史》卷六、《明史》卷四十和《明史》卷九十都记载了:永乐元年,撤销北平都司,迁大宁都司于保定的史实。清同治十二年《清苑县志》也明确地记载了这一事件: “ 明永乐初,迁大宁等卫军实内地,故旧家多自北口外小兴州而来我。 ” 小兴州移民是属于 “ 卫所 ” 移民的范畴。当时的卫所迁移是军民一起悉数迁移的,以致 “ 其地遂虚 ” 。大宁都司内迁之后约五十年,这里仍是一片荒原,无人居住。长城以外的人民内迁,主要原因在于,使长城以外广大的地区空置,无人居住,从而形成一片缓冲地带,防止退居大漠以北的元朝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威胁刚建立不久的大明统治。大宁都司内迁,其迁移保定是不争的事实。而小兴州的百姓也随同卫所的迁移而移徙到保定附近的各个县乡。所以,能确定是来自小兴州的移民,那么其 “ 根 ” 就应该是今河北省的滦平县了。可见,鹿氏一族应该是由关外古北口外小兴州迁来的。难怪有资料称“ 鹿善继 (1575 ~ 1636 年 ) 直隶定兴人(今河北定兴)。蒙古族,宝格(宝古)氏 ”。

  二 关于鹿氏家族墓

  俗话常说富不过三代,西江鹿氏是河北望族,历500年而不衰,不能不令人称赏。而现在看鹿氏家族墓,遍地青草,穿插几株柏树杨树的树苗,墓碑也无奢华,联想到鹿氏名门望族的低位,难以令人置信。

北海孤亭和西江鹿氏---西江村鹿氏家族墓

  事实上,现在的鹿氏家族墓是定兴县政府于2002年,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在鹿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之下重建的。定兴县人民政府于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发布公告,将鹿氏家族墓、鹿氏祠堂等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公布并立碑于鹿氏祖茔四周以明示。事实上的鹿氏家族墓却远非如此。该墓地始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历时约500年,原占地75亩,植古柏一千余株。由北向南进入,分东原、西原,有神道及碑刻墓志约300余块,刻有明、清要员 aDE}'d1q( 如李光地)铭文、撰文等。其中明、清知县以上官员28位。现在见过该墓群原貌的老人犹在。据他们讲大白天路经此地,柏树参天,葱茏荫翳,让人不寒而栗,晚上更是松涛阵阵,阴森怖怵,令人望而却步。鹿氏家族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四清”运动中,惨遭破坏,并被改造成梨园,原貌已荡然无存。在政府号召下,鹿氏族众对部分祖茔、墓碑进行修茸,重新种植松柏500株,杨树700株。现该墓地仅留存60亩,且一半已改做农田,种植小麦玉米,仅存30余通墓碑。

  ­鹿氏家族墓的破坏是彻底性的,所以鹿氏家族墓的恢复已不可能,让人感到无奈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遗憾和惋惜。据知情人讲,在当时的破坏活动中,一株古树,树围需要五人合抱,当时的工具不可能将树连根截断,需要将树沿垂直方向一片片的锯下,才能伐倒。当时的人还对墓葬进行了挖掘,随葬品之丰富,摆满了近两千平米见方的一块场地,金银玉器,瓷器古玩应有尽有。可见墓群原貌之胜。在挖掘墓地过程中,其中在开启一位诰命夫人的棺椁后,尸体保存完好,凤冠霞帔,面容安详,宛若生时,当时没有想到要保存,尸体遇空气后就风化了。即便到现在,前几年鹿氏家族墓仍有盗墓贼时不时晚上光顾。小时候和同伴去里面玩,当时已经破坏,并改造成了梨园,但里面仍能见到破坏时留下的瓷器随葬品的残片,晶莹剔透,胜似玉石,有部分残片底部上面还有景德镇的款识。更令人不解的是,破坏后的通墓碑,有的被用去修桥补路,据说西江村在六十年代建本村砖窑时,用通墓碑做了垫底的基石,甚至还有乡民将通墓碑用去建造猪圈。

  三 关于北海孤亭

  北海,是指今定兴县柳卓乡西江村。历史上该村北有一泊湖水,湖北岸上有一孤亭,犹如北京的“北海”,当地人称其为“小北海”。传说当年,蒙古汉军兵马大元帅张弘范(定兴河内村人),击败宋军,俘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押解燕京(今北京)时,路经此地,在亭中喝酒吟诗。但是这只是一个传说,于史实无证。

  据清康熙十一年(1627)《定兴县志》记载,北海孤亭是定兴八景之一。鹿氏后人鹿善平有诗《北海孤亭》“北海亭依野水渠,数椽茅屋几区蔬。潇潇夜雨悬孤榻,落落西风集古书。百口不辞张俭难,千秋争羡孔融居。长留梦景乾坤内,往过高贤必式庐。”《畿辅通志》中记载北海亭“数椽结第,不髹不绘。园蔬几色,灌木两行。” 北海孤亭是由鹿久徵为其孙鹿善继所建的读书之处,是鹿善继少年时读书,成年后讲学之所。也是其子鹿化麟下帏之处。入清后,因年久失修破败,又由鹿世子孙重修。光绪年间,移建至定兴城内鹿太公祠中,题诗和刻石一并移入城内太公祠,解放后犹在,可惜的是现在已被毁,不知所终。

  明天启时,党祸起,鹿善继以北海亭馆海内清流投止者。鹿正(鹿善继之父)、鹿善继、鹿化麟(鹿善继之子)三代皆与东林人士为友。“江村之阡,有气熊熊”,“江村片地为吾党干城,为海内冠冕”。先后曾保护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洢和左光斗的弟弟左光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茅元仪,明朝著名儒将,贬官后曾在北海亭居住三年,曾作有《北海亭记》。顺治戊戌(1658)年,沧州戴明说作北海亭图,加乾坤二字,北海亭因此又称乾坤北海亭。

  鹿善继挚友孙奇逢 (1584—1675 ),明末清初理学大家 。 字启泰,号锺元,人称夏峰先生,晚年自号岁寒老人,河北省容城县北城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四年,万历二十八年举人。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二人订交极早,学术旨归相近,友谊深笃。曾在北海亭设教讲学,以至于钱谦益在其《牧斋初学集》中将北海亭错说成是孙奇逢的寓所。万历己未(1619)年,鹿善继因为争金花银案称疾归里。第二年,魏大中到江村来访,正赶上孙奇逢也在江村,三人同住北海亭中,唱和极欢。孙奇逢在《开美索手书》一文中说:“鹿忠节与开美所居之乡,皆名江村,相隔里许。一西江,一东江。予四十年时居西江之北海亭,则亦半在东江也。”在孙奇逢的诗作中也留下了对北海亭的追忆:“客馆孤灯夜,坐深寒漏迟。岁分能几刻,春续不多时。身老怯新节,愁多忆旧知。鹿亭摇落久,偏系故人思。”孙奇逢对江村有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在他弥留之际,仍然眷恋久别的故乡容城北城村和定兴江村,在长子立雅的手心写了“江村”二字之后,才瞑目仙逝。

  鹿氏家乡江村是明北直清流派的活动中心,也是南方东林党人北上南下的落脚之地。定兴县西江村北海亭是明末清初北方士人交游唱和的中心之一,北海亭则是当时明末清流的重要公共空间。在这里孙奇逢、鹿善继、茅元仪、魏大中等追怀燕赵豪侠精神、批评时政,砥砺品行,共同陶铸出明代已降的燕赵精神。这种精神是古代燕赵精神的接续与发扬,为后世蕴化出饱满、激昂的文化资源。鹿善继七世孙鹿丕宗(晚清军机大臣鹿传霖之父)在任官贵州都匀时还不忘随身携带北海亭图,当遇到清代著名诗人郑子尹(郑珍)时,鹿丕宗向郑子尹详述北海亭掌故并请郑子尹题诗作序。这事例也足见鹿氏家族子孙对北海亭往事的珍视。

  四 关于鹿善继和鹿传霖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