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时间:2019-03-17 19:39来源:www.beihaiting.com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长沙,闯荡京城,投奔北大,举目无亲,如果没有恩师杨昌济的引荐,蔡元培的批准,李大钊的关怀,邵飘萍的指引,如果没有北大胡适、陈独秀等诸多名师的点拨与提携,可能也出现不了后来缔造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毛

  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青年毛泽东

  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长沙,闯荡京城,投奔北大,举目无亲,如果没有恩师杨昌济的引荐,蔡元培的批准,李大钊的关怀,邵飘萍的指引,如果没有北大胡适、陈独秀等诸多名师的点拨与提携,可能也出现不了后来缔造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一、毛泽东是怎样进入北京大学的

  毛泽东作为一个湖南师范毕业生,其本意是进入北京大学半工半读继续深造的。他能够顺利进入北京大学,应该和三个人有关,一个是他的岳父杨昌济教授,一个是当时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另一个关键人物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

  1918年秋,正是金风送爽的时节,25岁的青年毛泽东,在他的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后到北大当教授的杨昌济的引荐下,走进北京大学。那时北大中西合璧的红楼刚刚落成。毛泽东手持哲学教授杨昌济的亲笔信函,敲开了红楼一层东南角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门。看了信,李大钊旋即带毛泽东走进校园里一座有校警站岗的明清时的大院落。告诉毛泽东,他们去见蔡元培校长。

  1、杨昌济

  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毛泽东第二任妻子杨开慧生父。

  杨昌济的高、曾祖父都是"太学生",祖父杨万英是"邑庠生",但没有做过官,一生在家乡以教书为业。父亲杨书祥,字书樵;母亲向氏,平江县石洞人,其父出身进士,做过前清国子监学录,乃诗书世家。向家与杨家世代联姻,对杨家子弟影响甚深。

  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杨昌济对毛泽东评价"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2、李大钊

  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1916年—1925年,先后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经济学教授。

  3、蔡元培

  1868年(戊辰年)1月11日- 1940年(庚辰年)3月5日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二、毛泽东在北大时间(第一次)

  依据北京大学档案现留存的工资发放册记载,毛泽东于1918年12月、1919年l月和2月先后签收了3个月工资,月薪为8元。

  1918年10月间静茹北京大学,至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为勤工俭学的同学送行,大约在北大带了半年时间。

  三、毛泽东在北大做了些什么?

  一)、图书管理员

  实际上就是一个北大的临时工,负责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

  当时北大教授的工资是多少?都在二三百左右,可见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待遇,有天壤之别。

  蔡元培的聘书

  守常(李大钊字)先生大鉴:

  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

  蔡元培即日

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北大图书馆

  二)结识了一些大师和青年才俊

  在北大,毛泽东结识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邵飘萍、胡适等新派人物,这对其五四前后思想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识了许多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1945-1946)和台湾大学(1949-1950)校长。)、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2] 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28年8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毛子水(1893~1988,曾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辅仁大学聘讲座教授)、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汪敬熙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北大学生,均为2016届本科生。还与张国焘、康白情、段锡朋等人有了交往。

  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这样回忆道:“北京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太高了。我是借朋友们的钱来到首都的,到了以后,非马上找工作不行。我从前的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师杨昌济,当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这个人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更后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让我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可以领到一笔巨款——八块大洋。”

  三)收获爱情

  我在这里还遇见而且爱上杨开慧。她是我以前伦理教师杨昌济的女儿。在我青年时代杨昌济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又在北京成为我一位真挚的朋友。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

  1913年,就读就读长沙师范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在此其间,12岁的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1918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

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北大时期毛泽东

  四、毛泽东在北大生活怎么样

  一)物质生活

  1918年至1919年,当时的毛泽东,属于彻头彻尾的“北漂一族”。

  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管理员时,曾在吉安所左巷8号院居住过。该院座东朝西,毛主席与同事多人共住三间北房。

  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块大洋;文科学长陈独秀,月薪300块大洋;教授的月薪起码是200块大洋。当时北京一个4口之家,每月12块大洋伙食费,就可以过上小康生活。

  毛泽东后来回忆:我自己在北京的条件很差,可是在另一方面,都城的景色是鲜艳而又生动的,这对我是一个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间小屋子里。当我们大家都挤在炕上睡觉时,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每逢我要翻身,往往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二)人际交往

  在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期间,有一次一些青年才俊来图书馆商量创办《新潮》杂志的事宜,讨论办刊宗旨,研究创刊的稿件。毛泽东想要参与其中。众人很冷谈。后来傅斯年与毛泽东先打了个招呼,又向众人介绍说,毛泽东这位工友(注意这里用词)在《新青年》发表过文章,也是有为青年,众人才礼貌地点点头。

  在北京,毛泽东及时阅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也想师事胡适等人,和他们探讨学问,好像也受到的冷遇。

  后来毛泽东和斯诺说: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但是我并不灰心。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南京做大官;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一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

  “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还遇见张国焘、康白情和段锡朋(现在在南京当教育部次长)。我在这里还遇见而且爱上杨开慧。她是我以前伦理教师杨昌济的女儿。在我青年时代杨昌济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又在北京成为我一位真挚的朋友。”

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和斯诺

  三)思想状态

  总体而言,毛泽东在北漂这段时间,精神状态应该是很好的,收获爱情,衣食无忧。至少心情不会太差。他回忆说

  在公园里和古老的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可是当时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你们的话说,我正在寻找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一个经常来看我的、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当时,我赞同无政府主义的很多主张。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但是,胡适等人的冷遇,也给当时很自负的毛泽东留下了心理上的阴影;而三十年代他受到王明等一批留苏的列宁主义知识分子的轻视。这使得他对知识分子不太友好。

  五、毛泽东为什么离开北大

  当时北大浓重的学术氛围,以及毛泽东收到杨昌济等人的器重,他本意是在北大半工半读,继续深造的,身边最缺的就不是著名学者和青年才俊。他也有意深造,和他们共同交流。可惜一是这些名人们都很忙,二是毛的南方土话也妨碍了名人的兴致。导致了胡适、傅斯年等人的冷遇,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多次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李大钊的文章,这对他的思想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1919年春天,那些和他志同道合的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们结束了半年预备班的学习,就要起程出洋了。

  他母亲病重的消息,毛泽东“不得不赶回服侍”。

  3月1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转道上海,回到了湖南。

  尤应一提的是,返回途中毛泽东特意去游览了曲阜孔庙,登了泰山。

  六、北大生活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一)毛泽东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理论

  如果没有来到北京大学,没有近距离地与李大钊、陈独秀相处,他几乎很难成为后来的那个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著称的毛泽东。促进了青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北大,毛泽东结识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邵飘萍、胡适等新派人物,这对其五四前后思想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他逐步接受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从而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不可缺少的一步。

  二)改用白话文写作

  1919年7月14日,从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北京大学归来,毛泽东改用白话写作。湖南省学联的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担任了这份刊物的主编,他的文章里依然有中国古文波澜起伏的气势,大气磅礴的肌理,自《湘江评论》时代起,他开始创造出对现代汉语影响巨大的“毛文体”。

  三)对知识分子的误解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误解基于两个经验,一是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时受到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冷遇,二是三十年代他受到王明等一批留苏的列宁主义知识分子的轻视。

  真实历史虽然具有某种偶然性,但是透过历史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某些历史人物的一些做法,存在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

  扩展阅读:北魏有几个皇帝,北魏皇帝世系列表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