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汉民族文化属性的雏形––百家争鸣

时间:2020-05-03 14:16来源:未知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汉民族文化属性的雏形百家争鸣 周王朝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维持了将近三百年。话说王位传到了他的第十代孙子周幽王手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记住这个超级败家子的名字姬宫涅。这位崽卖爷田心不疼,天真的以为,老祖宗给他留下了万年基业,他大可以高枕无忧,泡着

  汉民族文化属性的雏形––百家争鸣

  周王朝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维持了将近三百年。话说王位传到了他的第十代孙子周幽王手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记住这个超级败家子的名字––姬宫涅。这位崽卖爷田心不疼,天真的以为,老祖宗给他留下了万年基业,他大可以高枕无忧,泡着美女,为所欲为,尽情享受花天酒地的幸福生活。按照历史记载,不知到他是不是一时脑抽,为博美女褒姒展颜一笑,弄了个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5年,废申后立褒姒。还废嫡立庶,废掉了原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结果被申侯(被废太子的姥爷)勾来的犬戎一顿狠揍,自己落了个嗝屁着凉,还祸延子孙。公元前771年,他儿子周平王(姬宜臼 ?―公元前720年),当时应该只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稀里糊涂被迫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水经注》载:“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

  翻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中国的男人特逗,自己没道行不说,还特别愿意往女人身上推卸责任。事实上,即便没有幽王胡遭乱闹,老大的周王朝早已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在貌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风雨飘摇中,周王朝这艘破船随时都有翻船搁浅的危险。

  注:姬宜臼的年龄推断,因为不知道生年,好像很牵强,其实不难,他的生年不详,有他爹在呀,周幽王(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共活了二十四岁,天造有雨,人造有祸啊!参照公元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假设周幽王15岁时,或者说公元前780年周平王姬宜臼出生,那么平王东迁时充其量12岁。说他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是比较符合逻辑的一种推断。

  一、春秋无义战

  《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这故事太久远了,那是立国之初,开始还加假惺惺的做做样子,一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模样,扯个晃子,编个好听的故事,目的是“辅王室之固”。富不过五代,大多数人会将手里有的,有利于自己的误认为是真实。什么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谁见过,谁知道,才懒得管它呢?周王朝后代人眼里,泡美女,坐好车,吃喝享受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只要你让我吃得好喝得好享受生活就行,名不名誉我不在乎,掌握不掌握实权我也不在乎。另一方面,有实力的那帮强人,一旦掌握了事实真相,发现你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干尽污秽龌龊的事。看不清就算了,既然我看清楚了,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表面上不能取而代之,你可以尸位素餐,当你的所谓的“天下共主”,但我有足够的实力,那事实上必须得我说了算才行。春秋时期,上层贵族骄奢淫逸,宫闱混乱,君欺臣,臣弑君,骨肉相残,《左传》和《春秋》里面好多宫斗剧哦,而且还很污秽。

  《左传·桓公·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

  《国风·齐风.载驱》

  载驱薄薄,簟笰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濔濔。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清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以专刺文姜为主,不必牵涉襄公,而襄公之恶自不可掩。

  刘向《列女传》:“夏姬好美,灭国破陈,走二大夫,杀子之身,殆误楚庄,败乱巫臣,子反悔惧,申公族分。”

  《国风·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毛诗序》曰:“《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子灵之妻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矣。可无惩乎?吾闻之:‘甚美必有甚恶,’是郑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也。

  发生于公元前704年曲沃代翼,小宗灭掉大宗,开启了诸侯国同宗相残的序幕。这一事件无疑也是立国将近七百年的超级大国---晋的转折点。周天子名存实亡,强悍的诸侯国侯爷们,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维护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幌子,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杀伐不断。据陈登原先生《国朝旧闻》统计:春秋时期不到370年时间里,共发生战争178次。

  《史记》:(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问鼎中原”的由来。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左传·桓公二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

  《左传》“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和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撤下了“周礼”最后一块遮羞布。无异于往根本就没有痊愈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晋国是周成王的亲弟弟唐叔虞的封国,大家一定记得开头桐叶封弟的故事,齐国是周开国勋贵姜子牙的封国。他们是周天子的左膀右臂,他们的退出历史舞台,是不是意味着周王室也是可以取而代之呢?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左传》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zhi)之门。郑人俘酅(xi)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ji)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左传》描述晋楚邲之战“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晋楚邲之战,晋军败退逃跑,战车拥挤在一起无法跑快,后面追赶的楚国士兵们就大喊:车前面的横木太占地方了,赶紧拆掉啊!晋军跑了一段,拉车的马又慢了下来,楚国士兵们又大喊:旗子太兜风了,赶紧扔掉啊!晋军又把车上的旗子砍掉,终于跑开了;然后还不忘回头大喊,和楚军开玩笑:像你们楚国这样的大国经常逃跑,经验丰富,我们自愧不如啊!

  这哪里是打仗?纯粹是过家家。春秋时期给我个人的印象是,虽然虚伪,但是多少还残存有贵族气。对社会中下层来说,名义上国家争的是名分,而个人争的是气节操守。

  《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晋楚邲之战“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十三个字,战争之惨烈,跃然纸上。晋国在败退之际,士兵们争抢小船渡河。在争抢的过程中,船中的断指多得一捧一大把。静下心来阅读历史,虽然谁也无法真切地再现历史事实的场景,但放眼望去,竟然一片血腥。而更多的时候,其实是我们不愿意去想,因为我们更习惯忘记。

  《资治通鉴》:“君臣之礼即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二、战国竞贪兵

  三家分晋之后,此时的周王朝,政治上,礼崩乐坏,传统的封邦建国制度气喘吁吁,苟延残喘。经济上的井田制也失去了生产关系上的优势。春秋五霸争的是什么?争的不过是一个名位––王天下,向别人秀肌肉。如果这个不现实,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霸天下,更强的实力,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利益。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三·乐生》陈子昂)。这就是战国七雄打得头破血流,尸横遍野的真正原因。

  在看清楚老规矩穷途末路,死路一条之后。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有超前意识的政治家开始思考,都想为社会找到妙手回春的灵丹。一方面征战不断,一方面思变改革,增长各自实力。最终法家在这一阶段的斗争中胜出,帮助一个边陲小国––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这段历史的主宰者。

  第一个变法的是魏国,魏文侯任用李俚,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韩国国君韩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使韩国成小康之治。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以乐毅改革国政,励精图治,使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变法,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在此之前,赵武灵王先祖,开国之君赵烈侯曾任用公仲连变法。

  齐威王任用邹忌,推行法家政策。

  这么多诸侯国都变法改革,那为什么只有秦国成功了呢?

  韩国羸弱原本就是在列国夹缝中求生存,本身实力不济,申不害之死,也加速了改革失败。

  魏国变法亡于李悝死后。燕国变法中途夭折于燕昭王死乐毅逃亡。随着楚悼王与吴起之死,楚国改革夭折。三者都是人亡政息。

  赵国改革不是没成功,只是运气太差,一是遇到了如日中天的强秦,还因为错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国变法成功之所以大获成功,在这里面起了决定作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秦孝公––赢渠梁。另一个人是商鞅。一个是知人善用,一个是醉心于施展个人抱负。秦国从列国变法竞赛中脱颖而出。而后来的继任者,也很好的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

  喜欢读书的朋友有时间一定要读读《商君书》,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汉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它完整的阐述了商鞅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集古代驭人术之大成。百代都行秦政制,两千年之后,真正读懂了这本书的,只有伟大领袖毛泽东一人而已。只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商鞅变法推行的严刑峻法,最终让貌似强大的秦国败在了两个因为大雨延误戍边期限,而又被秦统治者视为力量微弱、地位低微、无足轻重的两个黔首身上。

  下面来了解下秦人发展史

  最新考古发现表明,秦族先人原是居住在西汉水上游两岸开阔的川塬和平缓的台地上。“高阳有灵,四方以鼐”(秦景公墓编磬铭文)。秦与周均是黄帝后裔。秦人先祖大费曾协助大禹治水。治水成功后,大费为舜帝所用。因大费善于调教鸟兽,人们又叫他柏翳(伯益),舜帝赐他姓嬴,这是他们嬴姓的由来。大费的后人费昌很早就投奔了商汤,专门给商汤驾车,因参与商汤建国有功,为商朝的贵族,世代辅佐商朝。直至纣王时期的飞廉(纣王手下名将,又称蜚廉)、恶来。

  恶来的弟弟季胜,他的后人中有一个人叫造父。善于驾驭马车,不但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造父族由此为赵氏。他是赵国的祖先,秦与赵是同宗同祖,一脉相承。

  西周时造父的侄孙非子(伯益十六世孙,后人称其为“秦非子”)负责给周孝王养马,因为是游牧民族出身,养马养得特别好。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为大夫,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史称“嬴秦”。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戍边,对抗西戎。公元前822,秦非子后人秦仲即位大夫,不幸在征讨西戎过程中死掉了。其长子就是秦庄公。这时候是周宣王时期。

  公元前777年,秦襄公把自己的妹妹穆赢嫁与西戎丰王为妻。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发展。和仇人通婚,迁都这一些列的举动,都是出于长远政治、军事上的规划。不难发现,历代秦国国君,都胸怀大志,有长远的政治意图。经过一百多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苏洵《六国论》),实力与日俱增。终于具备了和东方诸侯国分庭抗礼的实力。

  公元前771年,秦襄公(秦庄公次子)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洛邑,勤王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周天子给了他们一个空头支票,把自己老家被西戎侵占的故土,岐山以西的土地,分封给秦人(自己丢了的祖产,自己讨要不回,美其名曰封给别人)。秦始建国。

  据《东周列国志》里面说,周平王对秦襄公说“今歧丰之地,半被犬戎侵据,卿若能驱逐犬戎,此地尽以赐卿,少酬扈从之劳。永作西藩,岂不美哉?”虽不足信,但却很合乎逻辑!

  《史记·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暤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秦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在长期和西戎接触过程中,秦部族也一直在学习,并不比犬戎相差多少,双方的作战风格也相似,都是骑兵。秦国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同样是个强人,侵略西戎的战争中节节胜利,不断吞并融合西部少数民族,还积极东扩。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总是锦上添花。接下来秦国大概沉寂了大概一百年,然后又出现了一个政治新星,最终真正使秦国成为战国霸主。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秦始皇嬴政的天祖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彻彻底底改变了秦人的历史。

  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全面普及,这使得战争的杀伤力大增,而且交战国,以消减对方人口摧毁对手为目的,动不动就成集团建制的活埋(坑)战败国士兵。《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赵长平之战(没忘记前面“秦与赵是同宗同祖,一脉相承”),“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战国时期高峰期人口三千万以上,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人口锐减至2000万。不用说大家也可以想象到战争的惨烈程度。

  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即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三、泱泱华夏---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周王朝的一些做法,对后世汉民族文化​心理,如,大一统观念,正统观念,家国一体观念,道德至上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华夏一词浸满了统治者的狂妄自大,也浸满了偏远少数民族的鲜血和无奈。这里不做过多陈述,详见:华夏一词的由来

  四、百家争鸣---天教心愿与身违

汉民族文化属性的雏形––百家争鸣

  各国都忙着争霸天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各国都需要人才,知识分子脑袋里面装着决定着一个王国的兴衰成败的钥匙,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当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很高。而知识分子一般都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所以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学术氛围的自由和活跃。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心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大于国,那就是天下。《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比如,身为鲁国人的孔子,周游列国,售卖自己的学说。吴起本卫国人,为楚国所用。商鞅也是卫国人,为秦国所用。张仪是魏国人,被秦惠王重用。苏秦是东周王畿洛阳人,游说六国达成合纵联盟。

  于是,政治家忙着改革,思想家里面那些绝世高手,摩拳擦掌,纷纷登场,开宗立派,扬名江湖。诸子百家也想做社会的脊梁,也想给社会开药方。史称“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在希望人守礼爱人,胸怀天下,通过自我道德修养修成圣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些不同之处:孔子主张透过“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应该求其放心,恢复本来的善性,将浩然之气发扬光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礼法约束,才能使人安守本份,社会才能长治久安。荀子影响远小于前面两位,但是他也有值得引以为豪的地方,因为他教出了两个牛气冲天的学生,而这两个学生偏偏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注重理论建设(也可能跟死得早有关),一个注重实践操作,他们是韩非和李斯。

  还有必要提一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还没受到董仲舒和朱熹他们的阉割和糟践,比较原汁原味。

  孔子讲,学而优则仕。仕,在孔子哪里原本意思是表率,是说人学有所成之后,可以做其他人的表率。但是因为从汉代开始读书可以为官做宦,以及隋朝开始科举取士,被国人以讹传讹传成了,读书可以做官。说读书的都是有学问的人,读书是教人向善,人品也一定差不到哪里去,官越大越有学问,道德水平越高,这就导致了明君、贤相“青天大老爷”的观念。儒家和这种观念形成发展,绝对脱不开干系,导致神州大地的上的生灵习惯于将个人命运寄希望于明君、贤相“青天大老爷”。

  既然谈到了儒家,儒家注重教育,这里再多啰嗦几句,而且自己也是从事教育的。孔子就是中国第一个办私塾的人。孔子之前社会上可都是“公学”,国家办的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庠”字下解:“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汉书·儒林传序》也引孔臧等议:“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这里只解释“庠”,商王朝时期学校称庠,据说还是养老院。这个字在汉语里音祥,它是个象形字,本意是用来养羊的房子。老祖宗造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道家代表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偏重于教人不作为,见素抱朴,​放弃智慧技巧,退回到小国寡民,任社会自然发展。庄子更强调劝导人尊重、学习、领悟、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为人做事符合天道,就是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法家​的代表最著名的人当属韩非,他主张以法治国,借助制定严刑峻法,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威慑民众,预防和杜绝天下蠹虫,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最终目的。法家让人们相信法律是神圣的,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到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燕国乐毅等人,法家在战国绝对是“独步天下”。

  墨家以墨翟为代表,据说“会员”大多数是能工巧匠,讲求实干,极富吃苦耐劳精神,推崇个人奉献,爱好和平,兼爱天下,讲求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

  纵横家以苏秦和张仪为代表,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阴谋阳谋,信手拈来,利益得失,切中要害,力图以一种政治军事力量上的均衡,达到天下的稳定安全。

  兵家,以孙武为代表,世称兵圣。个人感觉孙武更适合做学问,虽然《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冷兵器时代,兵法的集大成者,现代战争中他论述的理论原则仍然是颠扑不破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刺客和游侠。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是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却影响重大。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在心里祭起一柱心香,在青烟缭绕中回想他们的绝决与惨烈。从生受奇辱、发愤著书的司马迁,到鲁迅的《铸剑》,到现代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我们都能从其中朦胧的看到他们的影子。他们身怀绝技,勇于担当,轻生重义,隐姓埋名、暗中出手,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妄图以一己之力,匡扶世风,突破森严的制度限制。

  《史记 刺客列传》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携母、姐隐匿于齐,以屠为事。”

  《史记 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史记 刺客列传》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 刺客列传》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与此同时,世界上一些地区都在忙着造神,比如释迦牟尼(大致与孔子同时代),比如耶稣基督(约公元前4年—公元33年),但我们中国人却没有。不能说春秋战国时人和后世汉民族,一直到现在的中华名族没有信仰,但是可以说我们欠缺宗教信仰,至少我们不相信鬼神之说。在《论语·雍也》里面: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基本上表达了我们对鬼神的态度。华夏人以及后世汉族人更看重实利,重现世的享受,孔子也说过:“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而不在乎来世做不做牛马。

  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民族形成完整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艺术思想,道德至上论的雏形阶段。百家争鸣所阐述的思想文化观点深深地镌刻进汉民族的文化属性当中,影响了千秋万代。

  百家争鸣创立的思想流派,对后世汉族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是入骨如髓的,融入了我们的基因当中。统治者一般采用外儒内法的驭人之道,而后世读书人则是外儒内道,人生顺达时,兼济天下,政治上不得意时,就去道家那里找精神寄托,唐代以后又多了个佛教,至明代真正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我们翻看历史,想象历史的真实,​不免为历史进程中的个人遭遇唏嘘不已,为历史岁月里的民族苦难扼腕叹息。很多时候,上天赐予的机会,同样是魔鬼送来的考题。我们中国人,和墨菲定律有不解之缘,大多数情况下,在关键的历史路口,总会鬼使神差般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这都是民族文化属性使然。如果历史能够重演,悲剧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发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接下来,我们就要涉及到汉民族疆域的形成和名称由来了。

  部分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扩展阅读:冀教版初中英语中考第一轮复习策略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