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信息技术网站

北海亭-最简单实用的电脑知识、IT技术学习个人站

当前位置: 北海亭 > IT信息 > 报刊文摘 >

华夏一词的历史浅析(2)

时间:2018-08-12 18:30来源:www.beihaiting.com 作者:IT信息技术民工 点击: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 《左传 昭公四年》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左传昭公十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

  《左传 昭公四年》“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左传·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西伯姬昌卒后,周武王加紧联盟诸侯,公元前1136年,姬昌死后的第四年,祖伊携带朝歌太庙祭器礼器投奔周武王。周武王姬发(商纣王的姑表弟)综合考量,感觉时机已到。趁商纣王国都朝歌城兵力空虚,主要兵力被派往东南镇压叛乱之际,带重兵(诸侯联军)从西岐(今西安一带)前来攻打朝歌城(今鹤壁市),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郊外)之战中彻底打败殷商大军,纣王自焚于鹿台,一夜之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同年,周武王封祖伊(就是上面那个看出了姬昌本质,向纣王打小报告的,可能是看着纣王烂泥扶不上墙,就投降了周)为黎侯(不过这个黎国不是西伯戡黎的那个黎国)。还封纣王帝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周王的千年大计,终于功德完满了。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周建立了。

  四、华夏一词的由来

  1、华夏的历史意义

  为巩固周王朝政权,吸取商王朝失败的教训,周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封邦建领的策略。用易中天先生的话,就是周王当集团公司的CEO,把自己的子侄兄弟和关系亲密的功臣勋贵,封到各地去当总经理,然后同理依次下分。也就是说带头大哥利用权力分配利益,并按等级将权力和利益紧密结合。即周集团的老大是天子(亦称王),王下面是诸侯,诸侯下面卿大夫(家臣),卿大夫下面是士。爵位分成五级:公、侯、伯、子、男。上一级的利益具有优先级,他们最初的美好设想是王国利益具有最高优先级。既然天下都是自家兄弟亲戚朋友在管理,当然就“天下为家”了,这样国家利益被罩以血缘家族利益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从此中国人的个性和个人利益被销蚀得一干二净。

  《史记 周本纪》“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史记 周本纪》“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诗经·大雅·文王篇》云:“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姬发又通过自己的亲叔叔周公姬旦苦心积虑的精心策划,和周王朝历代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宗法制度。严格区别嫡庶关系,使得君统与宗法合而为一。周朝行分封制,实质上就是一种等级制度,用意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形成了完善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政治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通过等级制度,让天下人接受并安心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以保证他们的特权利益,可以父传子,子传孙,以至千万代……这种观念,导致的是我们族人,将等级和地位看作人的价值存在,缺少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底层人民的尊重。同时也使得底层人民,在和平时代(治世)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战争年代(乱世)充当所谓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炮灰。个人地位是天命所在,个人无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将改变个人命运,寄希望于清君,贤相,或者绿林好汉。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音鬼,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周原甲骨H11:117刻辞云:

  祠,自蒿于周。

  祠,祀也;蒿,镐京;周,岐周。(卜辞的大意是说,周王自镐京前往岐周祭祀祖先。)

  令方彝铭文:

  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京宫”,京都宫中之庙也。)

  光有理论上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创立了礼仪制度,在形式上将礼仪观念制度化,仪式化。通过祭祀、人际交往、婚姻等社会生活形式,将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史记 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史记 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史记 周本纪》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周承商制,周王朝的祖先崇拜非常有可能继承于商王朝。祖先崇拜虽由来已久而行之不衰,周人的拜祖活动逐渐制度化。周朝最高统治者因为自己获得权力的不正当性,在思想上,强调天命。周革商命是上天的意志。统治者无道,当然要取而代之。他们首先神话自己的祖先,把自己的祖先置于道德的制高点。周文献《诗经》和《尚书》中,周人常常自称为夏人,目的是将自己祖先置于比商王朝还要历史悠久的位置。并形成了内容系统礼法谨严的祖宗崇拜。他们通过天命和祖先崇拜,以及对商王朝的诋毁,保证了自己获得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命毁》等铭文的“华”字,象草木开花。

  《说文解字》解释华“榮也。从艸从𠌶。凡華之屬皆从華。”

  《尔雅·释草》“华,荂(茂盛)也。”

  《华夏考源》:“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就是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了。”

  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华、华夏之称,来源于华胥,中华之称亦然。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把美好的词汇加在自己头上,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在贬低对手。最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天下”观。他们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基于已有历史,或者杜撰历史。从文化上,制造出“华夏”这个词。周人所处地区,自称华夏,是天下的中心。华夏又称“东夏” 、“南夏” 、“西夏”。最初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中原、神州(即汉地,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的别称。没有对比就永远不知道差距,还要编造出来一个或几个假想的敌人。方形的大地不断向外延伸,越往外围,世界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文明等级就越低,人也越野蛮,并暗示“敌人很残暴且无脑”。这就好比,把中国使用血缘和文化认同,划分出来五个圈,中间一个代表中原民族,四周四个代表各方蛮夷。

  《周礼 春官 大宗伯》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原人有文字、有典章制度,有礼仪观念,懂得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这些都是四方之敌没有的,他们野蛮,不开化。这样“华夏”和“中国”的潜在意义在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有义务去令“蛮夷”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另其开化继承华夏文化,成为“中国”的人。凡是继承“华夏”文化的,使用“华夏衣冠,华夏礼仪”都是中原正统。通过这种价值导向,把统治阶级的利益,掩盖为集体利益。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历史正确性”也被塑造出来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本性和利益被吞噬,这是中国人忽视和牺牲个人利益的开始。随着百家争鸣,“华夏”这个词汇被越用越多,在抬高了统治者地位的同时。这片土地的一个王朝演也变成了一个族群的名字。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个由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产生的农耕大型民族产生了。而这个华夏民族的最大特性就是,博大和包容,但通过审慎考察,理性分析,不难发现里面又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狂傲。

  2、非华夏区域的人民

  在中国古代,华夏是一个包含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概念。古中原人自称华夏,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于华夏。孔子说过:“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最新考古证据却表明这纯粹是一个无稽之谈。

  关于东夷

  最早是和炎黄相对的一个部落,不过到了周朝时就变成古代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民族人的泛称。因为不同朝代的版图在不断变化,因此东夷所指代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夏商周时期,东夷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河北、淮北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随著商代(出自东夷)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

  关于南蛮

  这个称呼最早来自周代的《礼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在古时候,“南蛮”一词泛指的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部落,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很多“南蛮”逐渐融入到了汉族体系中。

  这里谈下关于百越的个人看法,百越来源于旧石器时代中国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的南方古越族。典型文化文明遗址包括: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5000年前)、良渚遗址(良渚古城,考古断代为公元前3300年—2300年))、奇和洞遗址和缚娄国遗址等文明遗存。古越族人可上溯至比三皇五帝更早以前。直接考古证据是广西柳江人。考古研究显示,广西柳江人已经可以看出很强的黄种人特征了,根据同位素判断,这群人最早10万年前最晚6.7万年前就生活在广西了。作为柳江人后裔的白莲洞遗址文化,时间跨度距今约3.7万年至7000年。与甘肃一带的古羌人分属不同的早期智人分支。个人感觉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百越”中的一支,他们可能更先于古羌人到达了古中国南方地区。只不过发展较为落后。他们应该是现在部分南方少数民族的直系祖先。

  关于西戎

  西戎的称呼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靠近甘肃天水)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西戎。据古书记载,戎多为“披发左衽”。《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上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非常可笑的是,现代考古证据表明。汉族人的远古祖先,就出自甘肃青海一带的天水地区。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秦”,他们的老大自称姓赢,是迁移过去的夏族人。“嬴”姓本来就一直生活在甘肃,估计很大一部分血统是游牧的羌人(含有西戎血统)。到了西周,就变成了给周孝王养马的,因为是游牧民族出身,养马养得特别好,于是就被分封到了天水一带当诸侯王。建立了个秦部落,给自己编了个瞎话,说自己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因有功,赐姓嬴。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受汉文化影响的其他民族总是想把自己归类到汉族正统里。随着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周天子给了他们一个空头支票,把自己被西戎侵占的故土分封给秦国。结果秦国机缘巧合,不断融合少数民族,成为西方霸主,但又总感觉自己在中原国家面前抬不起头。所以,秦国就提出凡是继承“华夏”文化的,使用“华夏衣冠,华夏礼仪”都是中原正统。

  关于北狄

  是商王朝时期中原人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戎狄经常混称,所以说当时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但是到了战国晚期,胡人兴起,其中又以匈奴最为强大,中原汉族与他们接触的更多,在此之后“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匈奴人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能简单的说,匈奴人是个不开化的民族么?据称,现在中国人的跰趾现象。据说就来自匈奴的基因。

  这里面的种族歧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不是为了激起民族仇视,只是希望用理性客观的角度(可能因为个人能力原因达不到),尽量做一个公正客观的结论,让我们的目光,学着去关注尊重人,而不是历史上那些主观臆断的结论。

  “华夏民族”的说法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后来“汉族”的产生和传递,甚至包括现在的中华民族。比如,即便到了现代文明已经成熟的十八世纪,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英国,还被中国人普遍称为“夷”“蕞尔小邦”。对于有些汉人借种族观念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做法,早在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就万分感慨地说过:“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其中部分资料参考网友安森垚和凤凰网。

  扩展阅读:炎黄子孙的传说

(责任编辑:IT信息技术民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北海亭记

    明.茅元仪 有亭屹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旁。覆以茨,...